2010年10月25日

養成花臉苣苔及其新品培育

花臉苣苔〔Kohleria〕是觀賞價值很高的苦苣苔科植物。具有特殊的花朵外型,顯眼的斑點與鮮豔的顏色,栽培頗為廣泛。根據在本地的一些栽培過程,簡要列出花臉苣苔的特點跟管理上的重點。

根據目前已有記載的17種花臉苣苔原生品種,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往南至祕魯及往東至蘇利南,地處亞熱帶至熱帶,生長海拔由0到2500公尺,但最常見生長範圍在800到2000公尺之間。各原生種之間的型態差異頗大,目前商業栽培的品種皆來自於這些原生種或者雜交後代。現代的雜交品種主要來自加拿大、美國、瑞典、香港以及台灣。

Kohleria Bibbi 帶有花粉的品種,植株高,花色美

Kohleria HCY's Oriental Beauty 花徑大,花壽長,栽培成大株花數驚人

Kohleria Beltane 帶有花粉的品種,植株高,花色特殊
 
以本地氣候來說,唯有夏季高溫期對花臉苣苔的生長會造成障礙,甚者會整株枯矢。其餘秋、冬、春三季皆合適期生長開花。一般在入秋之時即可對花臉苣苔進行定植的工作,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養累積,可在冬、春之際觀賞大量花開。花臉苣苔的開花期間很長,可不斷的生長開花。花臉苣苔對於光線的需求頗高,光線過強時仍需適時提供遮蔽,都市住宅以東向陽台為合適的栽培地點。值開花期時,若光照減弱或者遇到低溫,部分品種會發生落蕾的現象。

由於花臉苣苔品種眾多,因此定植時需選擇尺寸合適的盆缽。小型品種使用2至3吋盆,依此類推,高度可超過50公分的品種最好是用5至6吋盆來培養。花臉苣苔屬淺根性草本植物,因此不需要使用很深的盆子,若找不到淺盆,植料放少一些也可行。定植時1盆以1至2芽為佳,給予足夠的成長空間,可得到完全生長的植株,如此能孕育單株最理想的開花量。見植株開始生長後,施用速效型的肥料,可幫助新芽成長至開花。開花結束之後,若已時至夏季,可收取地下部鱗莖,稍陰乾後收藏入夾練袋中放置於陰涼處所保存,如此可藉由鱗莖的狀態渡過高溫夏季,待秋涼之後即可重新定植。

Kohleria Manchu 矮性株兼密花性,優良的作展品種

Kohleria Sunrise 矮至中型品種,花朵壽命長,帶銀葉特色

HCY's Kohleria Hybrid (un-named) 利用 Kohleria Beltane 作出的品種

Kohleria Carl 生長旺盛的植株,中型品種

Kohleria Brazil Gem 具有矮性及銀脈葉特色

筆者於2008年底開始試驗性的進行花臉苣苔的實生培養,帶有花粉的花臉苣苔較為難得,除原生種外,大多數常見的雜交後代幾乎都不帶花粉。筆者目前並不了解為何有這樣的現象,此點也是花臉苣苔育種上的一大難題。

已使用過的親本如下:
Kohleria HCY’s Jardin De Monet
Kohleria HCY’s Venus
Kohleria Carl
Kohleria Nicole’s Smile
Kohleria Rongo
Kohleria Bibbi
Kohleria Beltane
Kohleria Sunrise
Kohleria Brazil Gem
以及一些無名的實生品種

由上述這些品種的試驗性組合,大致上了解些許花臉苣苔遺傳特色。原則上都是選用較為低矮的品種當作母本,期望後代不要植株過高,因為過高會相對增加栽培管理上的麻煩,而且運送不便。有趣的是通過這一些組合,看到了一些子代出現銀色葉的特性,在以葉色取勝的花臉苣苔品種中,倒是引導出一些新想法。此外較為可喜的是少部分子代帶有花粉,這樣往後挑選父本株之時,就多了些選擇。

本地幾位培育者的花臉苣苔新作品與其他地區的育種作品有明顯差別,如此也說明了只有17個原生品種紀錄的花臉苣苔,在混種後所產生各種不同的特色已與原生品種既有的外貌相去甚遠。往後只要在差異化間取得協調的成果,一定可以不斷產生新穎的作品。

Kohleria Designer's Hybrid 利用 Sunrise 培育出的矮性品種

Kohleria Designer's Hybrid 的銀色葉脈

Kohleria Designer's Sunny Bouquet 每節著花性良好

Kohleria Designer's Hybrid 葉色葉型株態皆美,但花朵實在不怎樣
所以,有時臨門一腳真的很難踢進去啊 ... 殘念 ... XD

2010年10月19日

迷你岩桐加白花香岩桐

這是一個朋友嘗試作的組合,似乎試了很多,一如期待中只能播出少數種子。這種跨節的交配,成功機率本來就低。因為是趣味的試作,所以用了剛好開花中的迷你岩桐,沒有特別選擇過,等著開花應該會出現蠻有趣的樣子 :-)

葉型明顯受到白花香岩桐血統影響的小苗

葉色較為翠綠的一棵苗,葉型偏向迷你岩桐

跨節的岩桐交配有部分比例的後代會出現葉片變形的現象
需要持續觀察長成之後的樣子,有時長大就會恢復正常

2010年10月14日

迷你岩桐的養成

迷你岩桐具有快速成長的特點,而開花條件屬營養需求型且可週年不斷開花,適合短期肥培管理。於此,氣候因素僅影響迷你岩桐的成長速度。根據在台灣北部有遮雨之戶外陽台培養經驗,低溫雖大幅降低迷你岩桐的成長速度,但不影響其植株健康。在氣溫高的季節,生長勢稍受挫,但仍可開花。因此最適合迷你岩桐的生長溫度約在攝氏20~30度之間,且其對台灣高溫及低溫都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力。

上面提到了迷你岩桐的開花機制屬於營養需求型,簡單的說,只要在合適的生長期間給予足夠的養分水分,就能夠誘發迷你岩桐的開花潛力。迷你岩桐具有地下球莖,球莖上長出鬚根吸收養分水分,然後由球莖頂端發芽長成葉與花。根據其生長特性,植料務須疏鬆透氣,並在新芽萌發後施用速效性肥料。最經濟的盆缽使用通常是直徑約5~5.5公分的塑膠盆,依球莖長大的程度一般用到直徑8~9公分左右的即可。須注意使用過大的盆子栽培迷你岩桐並沒有相對性的效益,反而是一種空間、植料與肥料浪費,會因累積過多的植料與肥料造成酸化而容易使球莖腐爛。迷你岩桐花期結束後,去除衰弱的葉與花,視情況更換植料重新培養新的開花株,如此即可讓迷你岩桐在不損傷植株元氣下不斷的開花。

光線充足的家庭陽台栽培迷你岩桐,植株小不佔空間
圖為實生苗培養至開花的狀況,2吋盆栽培,一盤共有25盆
由11月小苗上盆後,一直在有遮雨陽台栽培至隔年4月即開花

溫室栽培,高溫九月份仍花開不間斷

Sinn. Pirate's Kissing Fish
優美的花梗集中,花朵四散的開花型態

屬於營養需求型的迷你岩桐非常適合作為苦苣苔科花展植物,因為主要的成長與開花因素都較容易由栽培者掌握。如果有花展而需要控制開花期的話,可根據自身環境栽培的經驗而推算萌芽至開花的時間大約需時多久。由此,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由實際花展時間往前推算相等的時間著手培養即可。

有些迷你岩桐的萌芽力強,一次可以長出5~6個新芽,過多的芽點彼此擠壓競爭而分散了養分,這樣就無法長出足夠強壯的葉子來開出漂亮的花。此時需要作疏芽的處理,一般只留下最大的1芽,如果球莖夠大留下2~3個芽也是可以的。

小葉小花品種,2吋盆栽培
花梗較短,花朵往四面八方呈水平伸展

較大花的品種,自然垂墜的花朵開法

長梗多花大花品種,花開少時顯的較空洞
不過只要有個四梗花齊開就會有爆花的感覺

Sinn. Pirate's Rainstorm 中型花,花梗挺直品種
背景花為 Sinn. Pirate's Desert Gecko 也是相同類型品種
花梗挺直的優點可自然形成花朵集中的效果

由種子培養起至開花的時間,環境因素合宜時,大約三個月後可以看到第一朵花。這也是為何很多人熱衷於迷你岩桐的實生栽培。以種子培養起的實生品種,需經過數次開花後才會顯現比較穩定的花色。此點與其為營養需求型的開花機制不謀而合,因為累積的營養越充足就越能將品種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

儘管迷你岩桐的栽培是很容易的,但要欣賞到它的多花景象,仍須選擇栽培花朵數多以及開花性續航力良好的品種。部分迷你岩桐開花會受限於本身血統單節單花的特性,或者芽點生長勢弱無法長時間供給養分來孕育花芽的生長。因此只有結合:多花強健的品種+合適的氣候條件+正確的栽培管理方式,才可以養成品質最優的迷你岩桐。

氣溫合宜時,利用底盤盛水方式培養迷岩小苗
可不間斷提供水分與液態肥料,促使小苗迅速成長

即將開花的實生迷你岩桐苗

Sinn. Formosa Breaking Dawn
特殊花色,平整葉型與大輪花朵相得益彰

2010年10月7日

淺論迷你岩桐花色育種

選擇親本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如何配色的問題。如果我想要橘色的花朵應該怎麼配呢?藍色加上紅色又會變成什麼樣的顏色?論定顏色遺傳的強勢與否,最好是依自己或這別人實作過的經驗來判斷,因為目前並沒有資料可以告訴我們用什麼顏色配什麼顏色就一定會出現什麼顏色。

切入正題前需先說明的是:子代出現各種色系的比例是由歸納的方式而得。比方說一組藍色配上紅色的迷你岩桐實生子代有100棵的話,其中藍色所佔的比例,紅色所佔的比例與其他中間過渡色所佔的比例,都會因為使用不同藍色與紅色的親本而出現不一樣的比例。至於親本的選擇就只能靠育種者本身的知識去作篩選了。

濃赤紫色實生品,中心白色對比強烈,紫色點線點綴,予人穩重感。

大花平整的實生品,薄透明感的清新淺色花。

實生品,俱有蓬鬆感的大花系,中等櫻粉色。

保守來說,使用同色系親本的育種組合,通常會得到類似親本的花色。但是這種組合通常可期待性比較低,較不適合作為創新花色的手法。但這一組合方式,對於有設定顏色範圍的育種來說,剛好可藉由相似花色的重新組合,在可預期的變化下取得優於親本的子代。不過有好也會有壞,有些時候無法跳脫親本特色的子代也是一大問題。因此採用此種方式,最好是直接選擇優秀但顏色稍有差異的親本株,如此可避免親本的優點被弱化以及子代顏色豐富度較高但仍不脫離設定的花色範圍。

冒險性的育種就是使用顏色衝突性高的品種來作組合。由於幾乎是南轅北轍的親本,因此以這種育種方式產生出的子代花色較難預測,可以是大好也或許是大壞。不過這是能夠創造出新鮮花色的手段之一,如要作期待性較高的育種,應採用此種方式。此類育種的其他優點還不少,除了可引出親本潛在的花色,也能在子代的花色中埋下更多顏色的因子,雖無法在第一時間表現出來,但是對於後續的育種則有實質的助益。

實生品的突變花色,作為親本或能提高子代出現特異花色的可能。

大點系實生品,可利用其特性作出俏皮的點點花色。

配色的基本概念是:深色配淺色,淺色容易被深色蓋掉。深色配深色,深色飽和度更高。淺色配淺色,那就應該還是淺色。其實為迷你岩桐配色的育種就像繪畫用調色盤一樣的道理,它並不是很高深的學問,是可由經驗中學習來的。顏色藉由累積的方式,把不同個體間類似色彩集合起來堆疊之後,可以得到表現較為出眾的花色。對於因彩度不足而會嚴重褪色的品種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補救方式。另外,要固定某特定花色,有時候會以自交的方法來取得。經過代代純化的子代具有單純的花色特性,即使再度自交也不會跟原親本株有明顯的差距了。

至於迷你岩桐各種顏色的遺傳孰強孰弱,只有大略的方向可以參考,因為根據組合的品種不同,子代中各種顏色出現的比例也會有變化。以老品種來說,因為沒有經過多代的混種,因此通常是藍紫色的影響力最大,接下來是紅色,粉色或者橘色之流的。如果是比較新的迷你岩桐血統,因為已經過多代混種與顏色篩選,因此較難推斷不同色系混種之後的結果。

迷你岩桐的配色選擇是經驗累積下來的,所以使用過的品種越多,育種的範圍越大,在選擇親本的時候較能得心應手。對於初入門的人而言,其實也不用想太多,勿忽略運氣也是育種的一大重要因素,人算不如天算的事情也是常有的。於此才說迷你岩桐的育種是人人都可以作的,也因為這樣才會有各種不同的成績可以互相參考。

Sinn. Pirate's Mariposa 雙色鑲邊帶些粗點,視覺層次感強。

實生品大花,特殊的細散斑,耐人尋味的花色。

2010年10月5日

迷你岩桐的現在與未來

This October is Chinese month. :-)

自70年代迷你岩桐這種類型的園藝苦苣苔植物出現之後,便逐漸在全球苦苣苔玩家中流通開來。這種迷你型的植物,以其可塑性高的花色與容易開花的優點,深受苦苣苔植物育種者的喜愛。加上授粉容易,養成期短的生理特色,漸漸在業餘園藝育種上受到重視。在台灣,迷你岩桐非常融入本地的氣候,幾乎全年可以開花與作實生育種,兼之外型迷你可愛,栽培風氣蔚之成形。

栽培至多花的迷你岩桐 (實生品種)                          

早期在台灣栽培的迷你岩桐品種,絕大多數皆由美國輸入。全年來說,由於本地自然氣候較美國有更長的時間來培養迷你岩桐,所以初期引進此類苦苣苔植物的愛好者開始嘗試迷你岩桐的實生育種。其中以KC’s系列和HCY’s系列為本地育種先驅而有多數的品種發表。此後陸續有其他的栽培者熱中於迷你岩桐的育種,也讓本地的迷你岩桐品種漸漸發展出各種不同觀感取向下的獨特風格,也看到不少未曾出現過的迷你岩桐新面向。

Sinn. HCY's Coral Candy

Sinn. HCY's Lady Red

迷你岩桐花朵表現對於育種可算是第一眼好惡的直觀。葉型美花量多,雖可抵銷花色不足給人的單調乏味感,以嚴格的育種要求來說,無味的花色還是需要被改進的。

簡單來說,迷你岩桐育種目的就是以人擇觀點,透過父本母本基因的重新組合,來篩選出更為優秀或者更為特別新穎的子代。這裡說的既然是以「人」的選擇眼光為基準,也就是表示育種的方向是隨著不同人的觀點而有變化的。因此每個人都可以作迷你岩桐的育種,如此也讓栽培者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栽培樂趣。

迷你岩桐育種容易,在選擇親本之前,需要研究親本的特性,如此可降低失敗的風險。判定每一顆迷你岩桐品種適合作哪一類方向的育種以及應作為母本或者父本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目前並沒有相關品種的親緣系統資料可提供育種者查詢,多數能被找到的資料多半是隻字片語。不過若是本著玩票的性質作育種,有沒有資料可參考倒不是問題。

Sinn. Pirate's Southern Ocean

Sinn. Pirate's Ruby Cove

最能夠作為判斷親本特性的方式就是讓該品種自交,觀察其子代的變化,與原株型態越接近者,表示基因性狀穩定。若自交子代與原株型態差異甚大,即表示含有多種基因性狀。如此,就有一個育種的基準,因為基因性狀穩定者適合作為穩定花色的親本,而基因性狀多變者,就適合拿來開發出潛在的不同面相,甚至創造出新的花色組合。經由觀察不同親本株配出的子代,一樣可以看出親本的基因特性,不過這樣較無法具體歸納出何者為父本或母本的遺傳性狀。

現在本地已發表的迷你岩桐品種變化之多,已經超過以前所能見到的。不但多花美麗而且兼有新鮮感的花色,以創新的角度來看,這類的育種已經取得相當成就。不過迷你岩桐未來還會有怎樣的可能性,有待時間來驗證。現所能預期者,要得新一波的創新勢必得利用突變型的迷你岩桐作為育種的重點。突變型的迷你岩桐有幾個特色:

1.花朵比較大
2.花色花型表現較誇張
3.有重瓣花的型態
4.葉子扭曲變形機率較高

不過此類型的迷你岩桐除了重瓣品種的遺傳較為固定之外,其他迷你岩桐花朵的突變只是偶發性質,並無法長期穩定下來,因此要如何才能將這類的基因作一個合理的歸納,使之成為一種常態性的表現,有賴各家育種者的努力了。

一些具有重瓣與變異花色的實生迷你岩桐




在豐富花色上要求的環節,目前迷你岩桐看來花色已很齊全,紅、粉、橘、紫、藍、白等等都有,唯獨尚未有黃色系。看起來要作出純黃色彩的迷你岩桐難度頗高,是否可由現存近緣的岩桐屬黃色花引色,繼續維持迷你岩桐的株型特色,仍有待驗證。

另外,關於縞花系統的迷你岩桐,目前可見品種仍屬少數,而其成因據悉也都由實生偶發而來,是否未來可以抓到出現縞花系統的遺傳重點,現不可知。

除此之外,橫跨迷你岩桐與大岩桐屬其他節品種之間的育種,將賦予許多未知的可能性。只須注意的是此類的育種通常產生不稔的個體,所以除非是一次育種就依照設定的目標到位,否則很難再利用其子代進行局部修正。

Sinn. Pirate's Damask (miniature sinn. x eumorpha hybrid)

Sinn. eumorpha "Saltão" (岩桐原生種)

Sinn. Gabriel's Horn (特殊的花萼瓣化岩桐)

斑葉品種的迷你岩桐目前尚未見到大量流通,由實生育苗過程中也曾發現少數個體出現明顯斑葉特徵,只是通常此類個體不是很難培養長大,就是越長越大之後出現返祖現象,還是整株變回綠色。唯目前迷你岩桐的葉型株身仍屬配角,觀賞性遠次於花朵的變化。

比較苦苣苔科中的園藝植物,如非洲堇及堇蘭的商業培育都有數十年以上的歷史,迷你岩桐似乎真正被拿來育種的時間短了些。以非洲堇及堇蘭的經驗來看,迷你岩桐的育種確實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步。不過因為分列在不同的屬別,植物生理特性上也不盡相同,在育種的成績上或許無法拿來比擬。